管好你自己
管好你自己
开个大坑,起一个很装的名字。
这里,我并不希望只是我自己的叙述,我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分享里面肆意的辱骂、批判我,提出不同的时间管理观点。
开始。
在金中的时候,我担任一个组织的会长、一个组织的副团长、一个组织的副部长、一个组织的副部长还是部员来着、一个班的班长,高二的时候,经常东奔西走、制衡天平,尽力做到面面俱到。在我们读高中的时候,金中仍旧处于社团活动的黄金时代,中午1.20才午休、只要不是上课时间都可以进行社团活动。
先讲一个故事吧,我管理时间的开始。
记忆犹新的事情是,高一有一天中午,我报名了三大才艺比赛。然后也正好是那一天中午,学生会有事情需要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去出一个策划案。然后又正好是那一天中午,我的一个部门要召开会议进行工作安排。然后又正好是那一天中午,我的另外一个部门要进行破冰团建。就这样,年少无知的我选择去参加破冰,因为那个部门的人还没见过,感觉第一次不好缺席。
结果,我忘了给另外一个部门请假,急匆匆地又出了一个策划案,三大才艺还忘记通知我去比赛。倒霉透顶的我,在下午上课前看到桌上的纸条,是另外那个部门晚上约谈我的通知。
提心吊胆地去了,约谈我的学长学姐听完我的经历之后给了我一些建议,这些建议使得我后来管理时间更加驾轻就熟。第一条建议就是,用一个本子去记录要做的事情;第二条建议,无论如何,提前打招呼总比事后解释花费的成本低。至今,我非常感谢这三位前辈给我的建议,可以说是开启了我管理自己的大门。
在这件事情之后,我拿了一本本子提前记录明天要做的事情,自此之后,再也没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。
到高二,我就不再需要一个本子来提醒自己,慢慢地能在脑中做一些记录了。也不会再犹犹豫豫,能很快地反应各种事情的优先级,做出一个能接受的决策。就这样,我的高中忙碌又精彩,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大家应该都挺喜欢我的(吧···)。
坏处是什么呢,我对忙碌产生了依赖性。如果没有很多事情的话,我的工作效率真的会提不起来。真是很矛盾的一点,所以我觉得我考研是必定考不上的,因为我不是能一心只做一件事情的人,其实非常可悲。
话说回大学。
大学有什么好管理的呢?你或许会问。是的,我也会问,而且我上大学之后明确不想搞什么兴趣社团活动,感觉高中搞的很爽了,大学的社团也有点变味(暴论)。但是几经辗转,我现在的砝码是这样的:
- 合唱团
- 志愿者
- 实验室
- 科研
- 项目
- 绩点
这是大三开始的情况,大一大二没有科研,换成竞赛。合唱团是我割舍不下的地方,我需要一个场所来歌唱。志愿者是我治愈自己的地方。实验室是我的自习室和娱乐场所、交流场所。科研是大势所趋被迫参与,项目是一心想做好,绩点是必不可少。
其实说真的,更累了。之前有人问我,怎么做到在成绩、竞赛、科研、项目、生活兴趣中wlb(work life balance),我的核心观点是这样的:
- 先找到兴趣。先知道想做什么。这一点能帮助你在各种事情中做出决策。当然,这一点可以替换为功利点的目的,比如哪个投入产出比更高,但我不做这个讨论,因为我是兴趣导向的人。
- 不要功利。想获得好结果,就不要想着结果。我参加的比赛不多,但好的结果都是在大一下、大二拿的,因为那个时候很纯粹,就是想试试看,尽力做就行了。有时候你太想争,反而失去了更多。相信我,一个纯粹的队伍在工作效率上一定比一支独裁者领导的队伍要高,因为队伍的总体积极性很重要。哦对,这里强调一个个人观点,任何集体比赛,最重要的都不是比赛,而是人。很多人看不到人的价值,都想着大家一起就是为了好好拿个奖,恕我不能苟同。一个氛围好团队,即使比赛没获奖,到后面依然是你的资源,你们后面一起参加比赛会顺利很多,也会很好沟通。个人观点。
- 任何事情/组织/活动,把握忍耐度与参与度。什么意思?比如你参加了A、B两社团。你在A次次都到,在B隔三差五请假,这不太合适。(前提是你参加的都是你兴趣导向的,参照第一点)所以我一直对每个砝码都持有两个变量:忍耐度、参与度。我会尽量在保证不触碰任何一个砝码忍耐度红线的基础上,做到参与度的雨露均沾。举个例子,合唱团是考勤制度严苛的,忍耐度很低,所以我两年多没缺过一次;而志愿者活动有时候确实有事,也不是不能请假,因为我有同伴和我们一起分担,这个忍耐度就比较高。那怎么权衡呢?是不是觉得如果忍耐度高就等于参与度可以低一点,忍耐度低参与度就可以高一点呢?错!本人观念正相反,对于忍耐度低的事情,尽量下调你的参与度,会给他们形成一种:【看来你是真的很忙,咱们这么严格你也得翘,应该是很大的事情】的感觉;对于忍耐度高的事情,尽量提高你的参与度,会给他们一种:【感觉你确实很忙,但咱们其实没管那么严你还经常来,你一定很看重这个事情】的感觉。 但我再次强调一个大前提:这些事情都是你真心想参与,并且你参与了就要全身心投入! 不然一切决策将顷刻之间失效,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你并不上心。 我说的一切都基于你要在每个地方都好好地投入,不带一点个人恩怨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偶尔做出灵活的权衡决策。这不仅是利己主义,这也是对你参与的组织/事情/活动的尊重,本身你这么忙还想面面俱到,那么你能做的就是尽力不伤害感情。
- 最后一条,在三个部分充分运用之后,形成你的决策函数。给每一个砝码配备权重,根据各种事情的变化,包括你自己的兴趣转变,及时地调整权重大小,达到平衡,这是一种艺术。(我的权重来自三个变量:兴趣、忍耐度、参与度,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,比如加上【收益】【时间成本】等等)
切勿失其本心,你要做的永远只是你自己。
再提一个重头。关于绩点。
这是本人痛心疾首之处啊!
请各位一定记得两件事情:第一件,人与人的体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;第二件,你要做的是学习他人而不是成为他人。刚进入大学,很多前辈和我说,平时抓紧,期末轻松。结果我平时勤勤恳恳,期末一次考了七十几名,一次考了九十几名,哪里出了问题呢?结果我发现,有的前辈说,【大学任何一门学科,都能在三天之内学完考个90分】。这一刻我才意识到,大家都不太一样,大家都有自己学习的节奏。于是我开始总结自己,结合上面提到的,我并不适合一直做一件事情。于是我调整了学习方针,平时“插眼”,期末“拔眼”,成效显著。但我不会讲我具体咋做的计划,因为我希望大家去找自己的节奏。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你学不会,只是你不太适应大学的模式,不太会学。
那么,如何在绩点压力下权衡其他事情呢?
我本来不想讨论这个,因为这起初不是我想考虑的事情。因为以下模型与我的兴趣导向相悖。但现在,我也面临一样的问题,进行一样的探索,在这里斗胆提出以下观点,我目前是按照这些观点重新布局的:
- 不再将你的事务权衡看做天平,而是要看做一棵树。树有主干,有枝叶。主干就是到达你终极目标要做的事情(例:保研、出国:绩点,就业:实习以及相应能力培养),在这种架构下去思考,哪些事情离主干近些,哪些事情离主干远些。
- 注意顶端效应。生物学上,我们都听说过顶端抑制。在这里,其实有点相似。在某一阶段,你想要促进主干生长,那么你就需要修剪侧芽;在某一阶段,你需要侧芽增产,那么你就要修建主干(全凭印象胡扯,有错误请指正!!)。所以,你要做出牺牲,但是牺牲的是哪个侧芽?就看你的决策了,这里保证了上面的决策函数依然有用,只是不能把主干内容再放进去,要把主干剥离开。
- 注重交叉点。事实上,你能在很多事情找到交叉点。比如,竞赛也能达到保研目的,科研也能帮助保研加分。这就是你分枝与主干分叉的地方。请注意这些与主干直接交叉分叉的分支,它们应该在你的决策函数中保持更高的优先级(与其他和主干无关的分支相比)。
- 其实上述道理大家都懂,对我来说,问题是怎么与兴趣导向综合呢?其实,对于这种树模型,兴趣更像是根。这棵树不可以没有根。为什么是根?因为根是汲取养分的,你的动力来自于你的根。你如果对你的方向一点兴趣都没有,依然以保研或者科研为主干,迟早枯萎。所以,兴趣在我的模型里依然很重要,我依然在兴趣的驱动下做着修正。
- 还有很多小概念,扦插分支、营养补给,但都是fancy的比喻套装罢了,只是感觉用一棵树来比拟,让我的决策更加立体,更加易于理解。
先写到这里,待本人熬过大三。明年今日,倘若去到想去的地方,一定完完整整补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