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游戏

康威生命游戏,前几天看到这个名词,好奇地点进去看了一下。看完之后觉得非常有意思,昨晚自己复现了一下,观察“生命”的流动。同时借此机会,聊一下前面没聊的东西。(源码:https://github.com/ERICMIAO0817/Conway-s-Game-of-Life 写的并不好,有机会再优化吧。)

规则

关于康威生命游戏的规则,在wiki等地方已经有很多解释了,复制粘贴一下:

  • 每个细胞有两种状态:存活或死亡,每个细胞与以自身为中心的周围八格细胞产生互动。
  • 当前细胞为存活状态时,当周围的存活细胞低于2个时(不包含2个),该细胞变成死亡状态。(模拟生命数量稀少)
  • 当前细胞为存活状态时,当周围有2个或3个存活细胞时,该细胞保持原样。
  • 当前细胞为存活状态时,当周围有超过3个存活细胞时,该细胞变成死亡状态。(模拟生命数量过多)
  • 当前细胞为死亡状态时,当周围有3个存活细胞时,该细胞变成存活状态。(模拟繁殖)

但这几条“生命规则”,是我对这个游戏产生兴趣的原因。它们似乎道出了几条显而易见的道理:活的拥挤会死亡/活的孤独会死亡/身处合适的圈子才能存活。正好借此机会,与游戏结合聊聊我如何对待自己,对待他人,对待圈子。

与自己和解

在情感问题上,有这样一句话:“爱人先爱己”。也有人说,“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”。那与之同理,与自己打好关系,才能开始与他人相处。我说,“爱自己是生活的开始”。

我也时常有厌恶自己的时刻。事实上,我天生自卑,甚至别人夸我的时候,我总是特别心虚,觉得自己不配。所以我不标榜什么“谦虚”这样的借口,仅仅是我不敢认同自己罢了。

我想,很多人可能觉得我活的很好,为什么会厌恶自己,甚至觉得我是矫情。好吧,也许你是对的。我从来不觉得我的生活有什么很不如意的地方,即使诸事不顺,我也认为自己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。但如果你说我过的轻松、没什么好焦虑的,那很抱歉,我真的每天压力都很大。请在你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后,再去下定论。这个人也包括你自己

其实与自己和解,可能并没有那么难。就像你交朋友和维持感情一样,你们要一起做一些彼此感兴趣的事情、给予彼此足够多的信任。我说的“自己”,是指你的心,做你内心感兴趣的事情;给予你内心足够的信任,信任它去和别人敞开心扉,把你的内心当作值得信任的人,不要把它当作你肉体的囚徒,多让它去和别人沟通。

但我也理解,悦纳自己不简单,敞开心扉更是难上加难。不用着急,我觉得最需要先寻找的,是一个舒缓内心的方式。如果你以前没有和内心沟通的习惯,那么在它闹情绪的时候,往往容易感到不知所措。我的建议是,平时多探索探索安抚内心情绪的方式(比如音乐、运动、睡觉、美食等等),久而久之,你就能掌握与它共处的秘诀。当它开始闹的时候,也不要着急。当你和你的朋友闹别扭的时候,那也经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,学会去适应,一点一点地缩短这个“冷战期”。

大家喜欢把这种行为称作,找“宣泄口”。但对我来说,这也和处朋友无异,本质上,都是去寻找一个良好的相处模式,真心换真心。我还是更喜欢把内心比作伙伴。

封装情绪

这是一个小tip。因为我自己天生有一些“情绪障碍”,具体表现为我会有感触但不会有强烈情绪。所以,我能够在情绪到来的时候依然保持理性的思维,因为情绪根本就占据不了上风,甚至有时候就堵在路上消失了。或许是好事,对吧?不尽然。因为这种障碍,在很多离别时刻,大家都情感泛滥地表达真情实感,我却基本上没有什么波澜,因为我还是理性地看待着这个事情。于是有人说我【无情】,甚至家里人也有说过我太【冷酷】。这是非常难受的,我很想在该享受情绪的时候去享受,去肆意的喜怒哀乐。但我不行,我做不到。我只能将一切感触化作晚上备忘录里的文字,仅此而已。这也使得我会很珍惜极少数情绪泛滥的时刻,因为是很新鲜的体验。

那这和“封装”有什么关系呢?因为我的这种体质,我能很自然地把情感和情绪一件一件地装在心中的箱子里,不影响到外界。这使得我能和很多曾经发生过不愉快事情的人和睦相处,因为以前事情带来的情绪早就封装起来了,需要的时候再打开就行。这是我这种体质天然做到的,但我觉得这倒不仅限于我这种有障碍的人。

这一点其实和我的长久以来的观念有关系,我从不去做什么“放下”之类的事情,因为我觉得老让自己“放下”,反而是一次一次加深这件事情在你心中的印象。倒不如直接装起来,慢慢地就在心里被灰尘铺满了。

所以可以试着,在某次情绪漩涡过后,不要逃避,把它装进箱子里,当作一次经历的纪念品吧。

与他人共处

在我关于【管理自己】的博客文章中,有朋友反馈,我并没有在决策中考虑到各个组织/事情/活动中人际交往的部分。这一点确实是我的纰漏,在这里单独阐述一些我的观点和方式。

首先,我会漏掉这一点就说明:我并没有在这些事情中受到人际交往的困扰。这也许是一种【幸存者偏差】,但我仔细一想,觉得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。从高中以来,我参加了多种多样的事情,结识了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人。我也有遇到一些人,他们总是做一些让我不舒服的事情。但事实上,我好像并没有把他们强加在某一个“砝码”中,我并不认为,这些人是与他们隶属的组织强相关的。也和我“封装情绪”有关,我从不因为不愉快的一件事而对一个人一直有看法,因为那件事情会被我装起来,渐渐抛之脑后。但一旦我认定,是因为这个组织/事情/活动导致这批人让我不舒服了,那么就说明这个事情不是我感兴趣想做的了,这就违背了我决策模型的根基:我想做。

其次,在康威的生命游戏中,生命周围太拥挤会死、太孤单会死,但合适的圈子能延续生命或复活生命。这也告诉了我们,一昧社交和拒绝社交,都不是好选择。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“阈值”,才能好好活下去。以我大学为例。高中的时候,我认识了很多的人,有非常多的好朋友,过得非常快乐开心。但上了大学之后,我突然发现自己变了,我不再喜欢扎堆,我喜欢独来独往,偶尔进行一些社交,我也过的非常快乐开心。起初我以为,这才是真实的我,高中的我只是没发觉这一点而已。现在想想,其实不是。在这场生命游戏中,你会发现一个现象:

动图

有一些本身处于稳定结构的生命簇,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被打破。原本一个圈子里的某个生命,被新的簇(如生命游戏里的术语“滑翔机”簇)裹挟着向前,进入了更大的圈子。但也有的生命在巨大的簇中剥离,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。这都是活着,只是因为环境冲击了原本的圈子,在新的环境下,你的圈子可能变小也可能变大,这都和冲击有关。所以一切都是正常的,只要你感到舒适,那么圈子就是适合你的圈子。不要怀疑自己为什么朋友少了,只是因为这个环境下,你的“阈值”就在这里。如果还强行去维持原本的社交水平,那你会很不适应,过得不舒服。

滑翔机

当然,我不是在鼓励“留在舒适圈”,而是在社交这方面,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做些什么。

还有一点就是,我目前在保持自己“边缘化”。我认为,我目前的社交圈子已经达到了我理想的大小,而每一个组织社团都会更新换代,会有新的人进入扩大圈子(有点像“滑翔机”簇)。在之前隐隐约约感受到有些疲惫之后,我有意地去边缘化自己,尽量保持圈子的稳态。毕竟,一旦突破临界值,我自己可能就会像游戏里的这些生命一样,被裹挟着向前,然后消失在某个时刻。

总结

与自己相处和与他人相处是类似的,无论如何,做你自己,不要变成赝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