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竟如何看待目标

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,凶;知常,容。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”

(插一句嘴:这些碎碎念都是饥饿之时所写,或许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,和诸位观点不合,甚至看起来荒唐至极。如果是的话,请各位一定在评论区表达观点,感谢。)

我个人一直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不论是做什么事情,我都对自己保持着最低的期待。考完试估分,我都会估得比真正成绩低很多;参加比赛,我也一直以“做完就好”、“不后悔就行”去要求自己和队员;参加各种面试评选,也是一直对自己没啥太高的期待。所以会有人觉得我虚伪,也有人说“谦虚过头是炫耀”。听到这些的时候,我总是难以辩解,只能说,你说的对。

我见识过两种观点:

  • 一种是:“一直迫切地想要得到什么,最终它都会以某种方式属于你。”
  • 一种是:“一直迫切地想要得到什么,它只会离你越来越远。”

显然,我是后者。这并不是我选择的后者,而是我从意识到这件事开始,我才明白我属于后者。于是我开始思考。

(当然,这两个观点并不代表全貌,只是拎出来进行一些探讨。)

首先,区别在哪里

这两种观点,貌似是不可调和,区别明显。

前者,是坚定地追逐者。为了既定目标,竭尽所能。即使最终没有实现目标,这个过程中也一定有所收获。就好比一项重要的比赛,你迫切地希望捧起奖杯,虽然最终未能如愿,但是你这一路上过关斩将、锻炼起的相关技能素质也都是和你的目的相关的部分,即使你就是差了那一座奖杯。

而后者呢?后者或许看起来表达的意思是:你迫切地希望捧起奖杯,那你就是拿不到。听起来荒谬至极,对吧?我们都知道,量变带来质变,也知道有志者事竟成,浅显的道理已经被无数人和事证明。

这么一看,两者简直是矛与盾,水火不容。

但我说的是,后者并不是完全是表达上看起来的这层意思,这也是我觉得这两种观点最有意思的地方。拿高考举例子吧,两名同学,A和B。A比B要勤奋刻苦,比B对于考上某某大学有着更迫切与强烈的期望,最后因为心态问题与压力导致发挥失常,选择复读。而B一直看起来无所谓的样子,最后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成绩直到高考结束,顺利去到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。

这是我瞎编的例子,但是类似的真实故事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些许。从这一点看,第二种观点对人造成的影响是心态上的,与本身的努力无关。现在你会觉得第二种观点更好吗?你不会。因为你也知道,故事的后续有可能是,A复读之后,有了上一次的教训,坚持地付诸努力,最后去到了更好的学校。现在,你是不是觉得第一种观点又胜利了?

但如果,A在高三的时候依然保持着理想,按照第一种观点去付出努力,又保持着第二种观点去冲淡心里的涟漪,是不是或许又能够在第一次高考,便取得成功呢?这是有可能的。到这里你应该看出来我的意图了,我的意思是,如果用实践的角度去看待观点一,用心理的角度去看待观点二,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不可调和的,对吗?

或许是对的。我迫切地想得到,结果却离我远去,但是这一路上我获得的经验等等属于我自己。这是否是两种观点的一种转化和和解。我认为是的,因为我通篇都在剖析我自己的行事动机,在试图解释我自己。我认为是的。因为我就是这样做的,我抱着最差的预期,去做想做到最好的话应该要做的事情。我以能完全接受事与愿违的心理,我又会以我不能接受事与愿违的意志去实践。

所以在我看来,这两种观点辩证统一,都是有价值的,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
其次,所以呢?

所以我说这些干什么?像我先前所言,我想弄明白我的行事逻辑,现在我捋得比较清晰了。接下来,我想探讨:

如果你不应该把目标看太重,那为什么需要目标,怎么去设置目标?

目标是肯定需要的,因为你首先得有个“东西”让你去选择看淡或者是看重。所以着重聊聊我怎么去设置目标。

下面就都是经验之谈与一家之言,大家看个乐呵。

我们肯定是出于某个目的去做事情,(突然想到康德说的,人是目的而不是纯粹的手段hhh)比如比赛,那么比赛就是一个具体的目的载体;比如考试,那么这场考试就是你的目的。我们通常会选择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定目标,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使用指标来衡量我们的。可以是分数、级别、称号等等等等,这都是惯用的目标手段。但其实,我不会这样去要求自己。因为一旦你选择一个具体的指标作为目标之后,你其实已经在离它远去,已经抱有太强的目的性。

我会倾向于设置低难度或者抽象的目标。比如考试,我会定义一个:【不挂科】作为起始点,达到这一个点我就完全可以接受。接着,我会往上定一个抽象的目标:【最好是考高一些,尽量别拖后腿】作为第二目标。因为它很抽象,可以避免一种现象:【想考100分却只能考80分】。用这个抽象目标来践行上面的观点一,去做一些实际的努力和实践;用低难度的观点来践行观点二,低难度的目标不会让你迫切,能让你心态上保持平稳。

总结一下,就是用客观指标制定一个低难度目标;再用一个抽象的话语来概括对自己的一个比较模糊的期待。这样的话,你不仅不容易急躁,还能时时知足。

最后,扣一下题。

我是如此制定目标的,这样做有几个好处:

  • 来自客观指标的压力小
  • 不容易出现由于压力导致的恶性竞争与无意义内耗出现
  • 由于期待是抽象的,所以具有弹性空间,容易满足
  • 如果一切顺利,能到达比设定一个具体高度更高的地步

当然,坏处也很多:

  • 第一点就是误解。开头提到的虚伪等等。
  • 一不小心就容易躺,一定要保持好实际行动与心理预期之间巧妙的制衡
  • 不可控,由于目标过于抽象,所以对自己的能力层次缺乏清晰量化的认识,这也是目前我最大的问题。

那我们该如何看待“目标”?

我不会把目标当作一个要触碰的标杆,我会把它看作山路上的一个个石阶。我不需要目标作为一个逼迫我不断逼近的极限,我希望目标是我不断超越的支点。我享受那种心平气和,顺理成章地成长的安定感。

或许有一天,我会觉得如果我更迫切一些,我能走的更远,但我不会后悔。因为我知道,这一路上我并没有让任何客观指标来定义我,我过着我自己为我自己定义的人生。